1-1.jpg 1-2.jpg 1-3.jpg 1-4.jpg  


文/陳素珍

78歲老太太因左大腿股骨頸骨折入院,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。手術後,護理師欲協助她翻身,沒想到家屬說:「不行!不行!剛開完刀,不能動她,因為會痛!」

隔壁床12歲小女生急診入院,右小腿脛骨骨折,打石膏固定,護理師欲教導她腿部運動,但家屬很驚訝的表示:「打石膏可以動嗎?」

這是骨折病人常會有的疑問,也是在醫院中常遇到的情境。「動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,避免腫脹,更可以降低因不動造成的肌肉萎縮等問題;「不動」則容易造成合併症,例如褥瘡、肺栓塞、下肢靜脈血栓、泌尿道感染、骨質疏鬆等,尤其是老人會更嚴重。因此,骨折病人給予骨折處固定後,「如何正確的動」是更重要的一件事。

一般來說,一旦發生骨折,經由復位固定(手術治療或上石膏固定)後,就可以開始進行復健期,而且應該儘早下床活動,使關節不會僵硬、肌肉不會萎縮,讓患肢逐漸恢復正常的功能,而且也是恢復肢體循環、治療骨折的重要療程之一。

復健活動應在醫護人員指導下,循序漸進進行,只要是未被固定的關節都可以活動,範圍由小到大,次數由少到多,時間由短到長,且以患者不感到疲勞,骨折部位未出現疼痛為主。

一般骨折後一至兩週,患肢局部疼痛、腫脹,容易再發生「移位」,此時不宜做大幅度的活動,可做患肢的肌肉收縮活動,利於消腫,防止肌肉萎縮與關節僵硬。

另外,常被忽略的是身體的其他部位,也應進行肌力訓練與關節活動,避免肌肉萎縮的問題。

再次強調,骨折並非光靠手術復位就表示治療完成,一般骨頭的生長約需3到6個月,遠比一般傷口還需要更有耐心,但在醫院發現有不少年輕力壯的骨折病患因未按照醫師指示,患肢不可踩地卻到處趴趴走,導致骨內釘斷裂、骨折部位移位,須再次手術治療,這些都會影響骨折病人術後的「預後」。

因此患者需依照醫護人員指示,配合治療及回診,積極進行復健活動,既可避免二次傷害,也可早日恢復正常生活。

(文章作者為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骨科病房護理師)

文章來源:http://beta.tw.news.yahoo.com/%E6%AD%A3%E7%A2%BA%E9%81%8B%E5%8B%95-%E6%9C%89%E5%8A%A9%E6%B2%BB%E7%99%82%E9%AA%A8%E6%8A%98-200102816.html
  1-5.jpg 1-6.jpg    

arrow
arrow

    阿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